詩人洛夫曾說:要是把唐詩拿去壓榨,至少會淌出半斤酒來。
酒是詩人的解愁飲,開眉散。
李白無酒不歡,一飲千杯,杜甫視酒如友,酒能解愁。
白居易的冬日詩“綠蟻新醅酒,紅泥小火爐”暖了世人千年。
唐朝時,對外交流發(fā)達,日本、新羅、波斯、大食等國爭相來唐,長安大街上,胡姬、波斯商人、遣唐使眾多,而外國酒也來到了唐朝。
詩詞筆下的外國酒,見證了唐代文化交流的發(fā)達。
詩詞君整理了三種從古代“外國酒”,一起來看看吧!
寫葡萄酒最有名的詩,當屬唐朝王翰的《涼州詞》:
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飲琵琶馬上催。
醉臥沙場君莫笑,古來征戰(zhàn)幾人回?
這是一組邊塞詩的絕唱。
涼州屬西北邊地,“葡萄酒”是當時西域的特產(chǎn)。
遠在邊塞,喝到葡萄酒,可能很平常。
實際上,在當時的唐朝,葡萄酒已經(jīng)風行一時。
葡萄酒引入中原,還要追溯到漢代。
《漢書》中稱為:蒲桃。時代李時珍稱:葡萄。
《史記?大宛列傳》記載,公元138年,張騫奉漢武帝之命,出使西域,看到大宛國都用葡萄釀酒。
有錢人家里藏了幾萬石的葡萄酒,有的存放數(shù)十年都不腐敗。
后來,漢使者就帶回來葡萄的果實種子,還招來釀酒藝人,葡萄酒在中原擴散開來了。
唐朝貞觀十四年,公元640年,將軍侯君集平定高昌國。
高昌國在現(xiàn)在的吐魯番盆地。
高昌國歷來盛產(chǎn)葡萄,唐朝平定高昌后,收集到了馬乳葡萄的種子,并且學習了釀酒技術,帶了回來。
及破高昌收馬乳蒲桃,實於苑中種之,并得其酒法,帝自損益造酒成,凡有八色,芳辛酷烈,既頒賜群臣,京師始識其味。??《冊府元龜》
唐太宗李世民是個有心人,對葡萄酒很感興趣。
他親自研究修改釀酒的技藝,釀成了芳香酷烈的葡萄酒,和大臣共同品嘗。
很快,葡萄酒風靡了整個長安。
當時長安城東至曲江一帶,都有胡姬侍酒之肆,出售西域特產(chǎn)葡萄酒。
詩仙李白在旅途中,包裹里都帶著葡萄酒:
蒲萄酒,金叵羅,吳姬十五細馬馱。??李白《對酒》
詩豪劉禹錫還寫下一首《葡萄歌》,其中最后一句寫道:
釀之成美酒,令人飲不足。為君持一斗,往取涼州牧。
友人給劉禹錫寄來的葡萄,劉禹錫寫下一首《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》,全詩講述了葡萄酒到中原的過程。
全詩為:
珍果出西域,移根到北方。昔年隨漢使,今日寄梁王。
上相芳緘至,行臺綺席張。魚鱗含宿潤,馬乳帶殘霜。
染指鉛粉膩,滿喉甘露香。醞成十日酒,味敵五云漿。
咀嚼停金盞,稱嗟響畫堂。慚非末至客,不得一枝嘗。
劉禹錫細寫葡萄從西域來的過程,還細寫葡萄的色澤,葡萄酒的滋味,可見,劉禹錫對葡萄酒也是真愛了。
自唐以后,中原人掌握了釀制葡萄酒的工藝,葡萄酒越來越流行。
明代畫家徐渭畫得累了,就用葡萄酒解渴,他曾寫詩《蒲桃》:
聞道羌葡萄,家家用醅酒。
老夫畫筆渴,此時堪一斗。
唐代蘇鶚的《杜陽雜編》記載:“龍膏酒,黑如純漆,飲之令人神爽。此本 烏弋山離國所獻。”
龍膏酒,是烏弋山離國進獻的美酒。
烏弋山離,位于亞洲西部伊朗高原東部的一個地區(qū)或半獨立國家,古稱安息國。
安息帝國位于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,成為了商貿中心,與漢朝、羅馬、貴霜帝國并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。
在漢語中,龍膏意為傳說中龍的脂膏。
龍膏酒據(jù)說是以鱷魚為原料釀制的養(yǎng)生酒。
公元810年,西域國特使向唐憲宗進獻了8壇龍膏酒,特使說:此酒是用當?shù)氐囊环N鱷魚泡制的,可以補氣血、壯筋骨。
唐憲宗品嘗后,頓覺神清氣爽,非常鐘愛此酒,私用來宴請貴客。
宋代李覯《麻姑山賦》:“御龍膏之酒,倚云和之瑟。”
三勒漿酒是從中亞、西亞的波斯地區(qū)傳來的。
史書記載
三勒者,謂庵摩勒、毗黎勒、訶黎勒。
這是三種果實,在孫思邈的《千金翼方》中都有記載:
庵摩勒味苦,甘、寒、無毒,……生嶺南交、廣、愛等州”;而毗梨勒則“生南海諸地,樹不與訶梨子相似,即圓而毗也”;三勒中的訶梨勒樹,也是生長于廣州山村之中:“廣之山村,皆有訶梨勒樹,就中郭下法性寺佛殿前四五十株,子小而味不澀。”
西域古國的人將這三種果實買入,運用本地獨特的釀酒工藝,配制出了獨特的“三勒漿酒”,后來傳入中國。
后來,唐代人也學會了“三勒漿酒”的配制方法。
唐代人韓鄂在農書《四時纂要》中記載了三勒漿酒的配制方法。
訶梨勒、毗梨勒、庵摩勒,已上并和核用,各三大兩。搗如麻豆大,不用細,以白蜜一斗、新汲水二斗熟調。投干凈五斗甕中,即下三勒末,攪和勻。數(shù)重紙密封。三四日開,更攪。以干凈帛拭去汗,候發(fā)定,即止,但密封。此月一日合,滿三十日即成。味至甘美,飲之醉人,消食,下氣。
史書記載,唐代宗大國年間視察在主學,也曾賜“三勒漿酒”給太學學生。
自漢代絲綢之路開辟之后,中原與西域各地往越來越頻繁,關于飲食,互有交流,也使得各自的文化更加多彩。
關于古代的“洋酒”,你還知道哪些呢?在評論區(qū)寫出你的答案吧!